一、污染預防概念的沿革
ISO 1400l:2004標準對“污染預防”定義如下:
“為了降低有害的環境影響而采用(或綜合采用)過程、慣例、技術、材料、產品、服務或能源以避免、減少或控制任何類型的污染物或廢物的產生、排放或廢棄。
注:污染預防可包括源削減或消除,過程、產品或服務的更改,資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環、再生和處理。 ”
與IS0 14001:1996標準相比,“污染預防”的概念在表述方法上發生了變化,包括:
1.進一步明確污染預防的目的是降低有害的環境影響;
2.將“污染”變成更加明確的“污染物或廢物”;
3.增加了源削減或消除、產品或服務的更改、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生等污染預防的方式和途徑,優先層次更加明確。
污染預防是環境方針承諾的內容之一,是組織處理和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是組織在制定環境因素控制措施時應體現的基本思想。污染預防要求組織從產品設計、采購、生產、貯存、運輸、使用及廢棄的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實施控制,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污染物及廢物的產生。
污染預防的目的是避免、減少或控制任何類型的污染物或廢物的產生、排放或廢棄,從而減少負面的環境影響。污染預防可采用或綜合采用各種過程、慣例、技術、材料、產品、服務或能源來實現。污染預防的手段可包括:污染源削減或消除,過程、產品或服務的更改,資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環、再生和處理。
二、污染預防的優先順序
對源的削減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避免廢物和排放的產生,并節約資源。通常,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避免廢物和排放的產生以及節約資源方面可獲得雙倍效益。例如,歐盟ROHS與WEEE指令要求電器企業改進產品設計,以方便拆卸和處理;電鍍工藝以三價鉻代替六價鉻,避免了國家規定的一類污染物排放,減輕了對環境的影響等。
在某些情況下或對某些組織而言,通過源的削減實現污染預防可能不實用。此時,組織應當從污染預防的角度確定各種方法的優先等級。
ISO 14004:2004給出了優先性排序:
a.源的削減或消除(包括環境上合理的設計和開發,材料替代,過程、產品或技術的變更和有效使用,以及能源和材料的節約);
b.內部再利用或再循環(材料在過程或設施設備運行中的再利用或再循環);
c.外部再利用或再循環(材料轉移到其他地方進行再利用或再循環);
d.回收和處理(為了減少其環境影響,從現場內、外的廢物流中進行回收,對現場內、外廢物的排放進行處理);
e.控制機制,如在經過許可的條件下進行焚燒或有控制的處置。
以上污染預防措施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避免污染物/廢物的產生(源頭控制)。進行源頭控制,在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時采取產品替代,采用無污工藝,采用清潔的能源和原輔材料組織生產,避免污染物/廢物的產生,如用太陽能代替燃煤發電,用紙包裝代替塑料包裝等。
第二層次,減少污染物/廢物的產生量(過程控制)。組織可通過采用先進工藝和設備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實現閉路循環等,盡可能減少污染物質/廢物的產生量,如電鍍廠用逆流漂洗代替順流漂洗,加強設備管理減少廢品產生量等。
第三層次,減少污染物/廢物排入環境的數量(末端治理)。即使對組織的與環境有關的行為進行了嚴格的控制,有時仍無法避免污染物的產生。這就要求組織通過污染治理設施對產生的污染物進行末端治理,盡量減少其排入環境的數量,從而減少其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這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因為末端治理的費用相對于前兩種方法來說十分高昂。
組織開展污染預防工作,應按上述優先級原則選擇采用污染預防措施。采用一種方式方法往往不能達到污染預防的目的,因而組織應結合自己的情況,綜合采用源頭控制、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措施開展污染預防工作。
三、污染預防與環境管理體系
污染預防主要指從生產的源頭消除污染的產生并使其最小化的行動。對于組織的環境管理體系,污染預防是實現環境績效改進的有效手段與工具,它能夠將改進環境績效的工程手段與財務工具結合起來,在環境管理體系的框架內實現最優的技術和最佳的結果。
對于實施的污染預防項目。要應用污染預防效益矩陣,對其綜合效益進行分析權衡。與傳統的末端治理方法相比,污染預防項目在環境方面提供了更好的環境績效:在質量方面對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進行評估,以尋求最佳結合點;在成本方面通過減少處理費用,節約原材料和資源等方法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降低風險。在污染預防效益矩陣中,將由于實施污染預防節約的成本分為4類:O級為正常的或直接的成本,l級為隱藏成本,2級為未來責任成本,3級為無形成本。通過有效地實施污染預防項目,可以將環境管理體系的實施與組織的管理融為一體,實現環境、質量、成本、業績等方面的最佳結果。例如,國內某著名白酒企業在實施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過程中,結合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出能夠以白酒丟糟為原料的環保鍋爐,既有效利用了資源,又解決了生產用能源問題,每年為企業創造效益千萬元以上。這些節約的費用包括節約采購煤油的費用(O級成本),對SO,監測的費用(1級成本),丟糟所造成的污染(2級成本),員工對公司環境文化的認同與環境意識的提高(無形成本)等。
總之,通過在環境管理體系的框架下持續有效地應用污染預防技術,有利于幫助組織從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生產經營模式向低消耗低投放低污染高產出的精細型生產經營模式轉化,使污染物或廢物的產生量最小化。認證機構在環境管理體系審核過程中,也可根據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引導獲證組織積極采用清潔生產和污染預防技術,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認可機構可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培訓機構和咨詢機構開展相關污染預防技術與管理的信息服務工作,要求審核員與咨詢師提高環境管理與污染預防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從而提高獲證組織的環境管理水平,并與環境管理體系實施與認證工作緊密結合,提高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的聲譽與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