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 2007-02-28 00:00:00
日本電視劇《血疑))曾在中國風靡一時,劇中主人公幸子受到大劑量60鉆放射性傷害后,患白血病不治身亡,給億萬觀眾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幸子的遭遇并非編劇者憑空杜撰,放射線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如果對某些放射性較強的物質缺乏了解,不嚴加防范,就可能傷害身體,甚至危及生命。
放射線作為一種先進的醫療手段,可用來診斷疾病或治療癌癥。醫學專家估算,幾十年來,用放射線挽救的生命,比原子彈在日本廣島、長崎奪去的生命多很多倍。2004年僅60鈷放射療法就使全世界的癌癥患者延長了1 000萬年的壽命。目前,我國依靠放射治療的患者已高達l 800萬人次。
但是,正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救死扶傷的神棒,稍有不慎就會變成傷人害命的魔棒。據不完全統計,1990年以來,我國共發生放射性事故1 000多起。某家醫療單位曾發生l起人為放射性事故,造成25人嚴重放射損傷,其中14人死亡。
放射線分布與危害途徑
在職業中接觸到的放射線,能對人體產生損傷作用的主要有5種,即Cc射線、p射線、v射線、X射線和中子(n)。
放射線的來源分2種,一是來自自然界的宇宙射線及地殼巖石層的鈾、釷、鐳等元素;二是來自各種人工放射源。不同的放射性物質衰變釋放出不同的放射線:如o【射線來自239環、21 2釙;p射線來自99鍶、氚;Y射線來自60鈷、192銥;中子(n)來自235鈾裂變;
X射線來自X球管、加速器等。
放射線的應用遍及各個行業和工種,主要包括:
+核工業系統:放射性礦物的開采、冶煉和加工,以及核反應堆、核電站的建立、運轉及科研;
+射線發生器的生產和使用:加速器、X射線和Y射線的醫用以及工農業生產用輻射源的制造和使用;
+放射性核素的加工生產和使用:核素化合物、藥物的合成,及其在實驗研究及診療上的應用;
天然放射性核素伴生或共生礦生產:如磷肥、稀土礦、鎢礦等開采和加工。
放射線以體外照射和體內照射2種方式作用于人體。外照射主要來自Y射線、X射線和中子,特點是只要脫離或遠離放射源,放射作用即停止。內照射多為放射性核素污染,并通過以下3種途徑進入機體。
1.消化道
放射性核素隨污染的食物進入消化道,進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的吸收率與放射性核化學性質有關,如40鉀、1 31碘吸收率高達90%~100%;226鐳、90鍶吸收率為10%~40%。
2.呼吸道
以氣態、氣溶膠或粉塵狀態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氣態的放射性核素(如氚、氡等)極易通過呼吸道黏膜及肺泡壁進入血液。放射性氣溶膠或粉塵經呼吸道吸入時,吸收率與它們的粒徑大小及其化合物的溶解度有關,顆粒大、溶解度小的吸收率低,否則相反。
3.皮膚和傷口
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不易透過健康皮膚,但有一些氣態的放射性核素(氚、氡、碘等)和某些可溶性的放射性核素(磷、鍶等),均可通過健康皮膚進入體內。氣態氚、氡的皮膚吸收率可達污染量的10%左右,可溶性放射性核素的皮膚吸收率可達污染量的1.5%~2%。如皮膚充血或有機溶劑存在時,可使吸收率提高。皮膚破損時,可大大增強吸收的速度和吸收率。動物實驗表明,147钷經擦傷皮膚的吸收率較未擦傷皮膚高2 l倍。
α粒子的電離密度較大,但穿透力很弱,主要危害是人體內照射,而外照射的危險性很小;β粒子的電離能力較α粒子小,但高能β粒子具有穿透到皮膚表層的能力;γ射線和X射線的穿透力較β粒子強,尤其是高能X射線和γ射線,可穿透組織深部或整個人體組織,具有強大的貫穿輻射作用。
放射性對健康的危害
臨床醫學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人體在受到一定劑量的放射線照射后,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1.急性放射性損傷
急性放射性損傷多見于放射性事故,照射劑量低于1Gy時,少數人可出現頭暈、乏力、食欲下降等輕微癥狀;超過1Gy時,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損傷。劑量在l~10Gy時,癥狀以造血系統損傷為主;劑量在10~50Gy時,癥狀以消化道損傷為主,若不經治療,2周內可100%死亡;50Gy以上劑量,以腦損傷癥狀為主,可在2天內死亡。
2.慢性放射損傷
全身長期超劑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疾病,常見于放射工作職業人群。局部大劑量照射,可產生局部慢性損傷,如慢性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內障等。
3.胚胎與胎兒的損傷
胚胎和胎兒對射線比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觸放射性可使死胎率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觸,可使胎兒畸形率升高,新生兒死亡率也相應升高。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胎兒期受照射的兒童中,其白血病和某些癌癥的發生率較對照組為高。
4.遠期效應
輻射可致癌,在中等或大劑量范圍內,放射性致癌已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細胞癌、肺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種癌癥的發生率隨照射劑量增加而增高。
我國2002年頒布的《職業病目錄》中,列出了11種因放射引起的職業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亞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內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膚疾病、放射性腫瘤、放射性骨損傷、放射性甲狀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復合傷,以及根據《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標準(總則)》可以診斷的其他放射性損傷。
放射防護
(一)健康監護
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的健康監護是放射防護中一項不可缺少的工作,它包括員工就業前后的健康體檢、職業病診斷、醫學觀察等。
1.法律依據
《職業病防治法》第32條規定:“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
國務院1989年10月24日頒布了《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其中第21條規定:“對已從事和準備從事放射工作人員,必須接受體格檢查,并接受放射防護知識培訓和法規教育,合格者方可從事放射工作。”
衛生部1997年6月5日發布了《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管理規定》,對體檢的要求、內容、頻率、體檢結果的處理、放射人員待遇、違反規定的處理等作了詳細規定。
2.對象與周期
(1)就業前:由用人單位組織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進行體檢。對象是準備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也包括臨時或短期參加放射工作的人員和準備就讀放射專業的學生,目的在于發現放射工作職業禁忌癥。
(2)定期體檢:目的在于發現射線對從業人員健康的影響,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
(3)檢查周期:甲種工作條件者,每年進行1次
全面檢查;乙種工作條件者每2年進行1次全面檢查;
對于個別有問題的可由主檢醫生決定增加其檢查頻率。
(二)職業禁忌癥
我國明確規定:血紅蛋白男性低于120 g/L、女性低于110 g/L;紅細胞男性低于4.0×109/L,女性低于3.5×1012/L;血紅蛋白高于160 g/L或紅細胞超過5.5×1012/L,高原地區參照當地正常范圍處理;白細胞總數在3~6個月內持續低于4.0×109/L或高于11×109/L;就業前的白細胞總數持續低干4.5×109/L或高于10×109/L;血小板持續低于90×109/L;就業前血小板持續低于110×109/L者;嚴重的呼吸、循環、消化、血液、內分泌、免疫系統疾病、皮膚病、視聽障礙、肝炎、其他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未能控制的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者不能從事放射性工作。
(三)加強防護管理
做好職業照射防護,必須根據國家放射防護標準,制定本單位的防護規程,設置專職或兼職放射防護人員,實行第三者監督管理,訓練教育工作人員掌握必要的防護技術。
1.防護標準
標準是防護工作的依據,規定了防止輻射危害必須遵守的行為標準,其中最基本的是對人體的劑量限值。我國政府已頒布GBZ 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 129-2002《職業性內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 1 30-2002《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GBZ 1 17-2002《工業X射線探傷衛生防護標準》、GBZ 1 32-2002((工業Y射線探傷衛生防護標準》等標準。
2.防護要求與材料
控制輻射的質量是減少內、外照射的治本方法,任何放射工作都應首先考慮在保證應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輻射源的用量。
除控制照射源外,主要運用時間、距離和屏蔽3要素。
(1)屏蔽防護:屏蔽是防護應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屏蔽材料的選擇,可根據射線的種類和能量來決定,如對X、v射線宜用鉛、混凝土和磚等物質;防p射線宜用鋁、有機玻璃、塑料等物質;防中子可先用石蠟、硼酸等物質使中子慢化,再用鉛、混凝土和磚等物質屏蔽。
(2)時間防護:在不影響質量的原則下,減少人員的受照射時間也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方法;
(3)距離防護:對于p射線,空氣也可以起到屏蔽作用。因此,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遠離輻射源。
3.防護用品
根據不同工作性質,配用個人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服、防護鞋、防護帽、防護眼鏡等,空氣污染嚴重的場所要使用防護面具或通風氣衣。
放射線所造成的危害絕非危言聳聽,但是放射技術又以絕對的優勢不可避免地被廣泛應用。對此,我們要做的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拋去對核輻射的無謂恐慌,警惕放射性危害,嚴格管理放射源,加強職業安全衛生防護意識,讓放射源在安全范圍內為我們做出最大的貢獻。